10月30日,上海海洋大学校长万荣、副校长江敏等一行考察千岛湖渔业产业。
在千发集团总经理何光喜和县农业农村局领导的陪同下,万荣校长一行先后考察了淳鱼静养基地和销售起鱼码头、食品加工厂、鱼文化中心、千岛湖鱼博馆、新安江渔政分站、捕捞一队等产业环节,对公司大水面渔业增殖、管护、捕捞、加工、销售、科研、烹饪、旅游、文创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千岛湖模式有了全面的认识,考察团一行对千岛湖渔业产业的发展以及取得成绩给予高度评价。
11月1日,上海海洋大学与淳安县人民政府在县政府会议室开展了座谈,县长张鸿斌、副县长方飞燕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上,双方围绕千岛湖水环境保护、鱼类资源多样性、科研人才建设、乡村振兴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并达成了校地合作共识。万荣校长表示上海海洋大学作为全国水产专业双一流院校,在科研水平、研究领域、师资团队等各方面有显著优势,有体量来承担千岛湖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更有信心做好千岛湖“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水平转化,推动千岛湖生态渔业模式成为淡水渔业“蓝色粮仓”的中国方案。县长张鸿斌充分肯定了上海海洋大学60多年对千岛湖渔业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希望双方能达成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在千岛湖建成上海海洋大学的科研基地、产业基地、人才基地,为千岛湖生态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更坚实基础,共同开创校地产学研合作的典范。
据悉,千岛湖与上海海洋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新安江水库蓄水前的1958年5月至1959年10月,上海水产学院孟庆闻、王嘉宇三次沿新安江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进行调查,完成了“新安江水库蓄水前水生生物和鱼类调查及蓄水后渔业利用的几点意见”的报告。蓄水初期的1961年下半年,在浙江省水产厅(局)的张立修、虞汉顺等的特邀下,由陆桂、张友声带队,赵长春、陈马康、徐森林、钟卫国等参加的上海水产学院鱼类资源与渔业调查队,对鱼类区系、渔业生物学等进行调查研究;陆家机、杨和荃、穆宝成等对水库水环境、饵料生物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事后由赵长春等执笔撰写了“新安江水库蓄水初期渔业生物学调查报告”,同时汇编了“新安江水库水产资源调查”报告,提出千岛湖发展渔业的具体措施,为千岛湖大水面渔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沿着前辈的足迹,千岛湖渔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硕硕成果。
新世纪来,为探索鱼与水的关系,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刘其根团队与千岛湖渔业科研人员首创性提出了鱼水和谐共生的“保水渔业”理论体系,坚持开展长期保水渔业探索实践与技术研究,科学、系统分析了千岛湖水质保护和渔业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为全国大水面增殖渔业发展奠定了生态地位和示范作用,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高度肯定,“以鱼治水”千岛湖保水渔业模式,被总结为我国湖泊(水库)生态渔业发展的千岛湖模式。
此外,为研究千岛湖水库渔业资源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2011年上海海洋大学和千发集团合作出版了《千岛湖鱼类资源》和《千岛湖主要支流生态与渔业功能》两部专著,调查了千岛湖114种鱼类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渔业利用价值等,填补了新安江水库全流域渔业与生态系统研究的空白,为千岛湖的全水域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重要宝贵的资料,对水库渔业科研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与中央党校教授合作出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千岛湖保水渔业为案例》。
为保证千岛湖渔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展了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和千岛湖鱼类多样性调查等多专题研究。“十三五”期间,更是共同承担国家科技部蓝色粮仓项目,重点研究千岛湖的生态渔业,使千岛湖保水渔业模式开始走向全国。千岛湖还是上海海洋大学的产学研基地,千发集团年均接收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上百名学生的生产实习,成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基地。(图/邵建强 文/崔帅康)